白朴(1226—约1310后)元隩州(今山西河曲旧县)人,原名桓,字仁甫、太素,号兰谷先生 [3] 。祖籍隩州(今山西河曲一带),南京汴梁(今河南开封)人,流寓河北真定(今正定)。至元十七年(1280),迁居建康(今江苏南京)。著杂剧十六种,现存《梧桐雨》《墙头马上》两种;另有《天籁集》,收词作二百余首,后附散曲四十多首。与关汉卿、马致远、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。
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,他的父亲白华为金贞祐三年(1215年)进士,官至枢密院判,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士,曾做过县令,叔父早卒,却有诗名。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,过从甚密。两家子弟,常以诗文相往来,交往甚好。
平台有幸征集到白朴四幅《越调·天净沙秋》字画,此字画主要是描写初夏秋冬景色,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,同时也对元曲研究和文化了解提供了大量的价值。白朴一生优游林泉,对山水自然有一份很深的感情,大自然的美景也被他融入笔端。他有一组〔越调·天净沙〕,写春、夏、秋、冬四时景色。他的散曲,风格多样,是元初期散曲作家中的佼佼者。
元朝时,文人地位低下,大多寄寓社会底层,贫困潦倒,诗文辞赋多哀怨之声。同时,也造了众多词曲大家,因为依靠民间文化和艺术的丰富滋养而成长,形成自然、清新和明丽的创作风格,在中华文学史上留下辉煌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