抱月瓶又叫“宝月瓶”,是明清非常流行的一种瓷器。抱月瓶的形制通常为小口、直颈,在颈的两侧有耳,最大的特色是瓶腹就像一轮圆月,所以才叫抱月瓶(宝月瓶)。
抱月瓶是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演变而来,瓶口联接瓶身处两侧有双耳或四耳,左右双系,以便穿绳提拿、携带或用以挂于马鞍之侧,其独特的工艺造型,蕴涵着西域游牧民族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,是西域民族出行、游牧、狩猎、将士征战时携带的用于盛水、酒或奶的容器。其型制仿自中东,独特的工艺造型,蕴涵着西域游牧民族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。
平台有幸征集到一件大清乾隆年制珐琅彩缠枝莲纹抱月瓶。瓷瓶唇口外撇,短直颈,扁圆腹,两侧螭龙连接颈肩,方足外撇。整器以黄釉做底,绘饰缠枝番莲花、寿字做装饰。抱月瓶属于传统瓷器的一种,自然受到了乾隆的推崇。乾隆对于抱月瓶的烧制,其生产数量和质量都稳步上升,甚至发展成为乾隆年间重要的陈设瓷器之一,其工艺、纹饰也进一步发展起来。乾隆时期的抱月瓶样式不断创新,变化多异,异彩纷呈。
乾隆的大部分珐琅彩瓷器都极尽艳丽奢华之感,一直以来,黄釉都是明清时期皇家的严控釉色,专为皇帝御用或为祭祀专用。抱月瓶通体以黄釉作为装饰较少,绘以缠枝花卉纹,还有寿字点缀,寓意“福寿连绵”,从黄釉发色看,鲜亮明艳,并且在黄料中特意点染,形成晕散的效果。这类晕散纹是雍、乾时期瓷器的典型特征。此瓶的纹饰也是经典的宫廷纹样,体现出乾隆皇帝典雅华美的宫廷美学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