珐琅彩瓷是在五彩瓷的基础上,借鉴了明代中期引进的铜胎画珐琅的工艺技术而开发出来的,因而又称瓷胎画珐琅。珐琅彩瓷堪称康、雍、乾三代帝王挚爱的“内廷秘玩”,是“庶民弗得一窥”的御用品。它瓷质细润,彩料凝重,色泽鲜艳,血统高贵,细如毫芒,是历代最受藏家青睐的瓷器之一,与宋汝瓷、元青花并驾齐驱,被称为“世界上最奢侈的艺术品”。
康熙珐琅彩流行在制胎器物内壁、口外沿、圈足等处施白釉,器外壁不上釉,烧成后这部分露胎叫涩胎。而上色作画,均在涩胎的范围内进行。做好画的轮廓线以后,或是先填图画彩,后喷地釉;或者先做地釉,把花纹的轮廓线留下来,然后填彩。这样的彩色直接施在胎上,花纹的彩色和地釉是相接而不是相重。康熙以后,这种做法便没有了。造型方面以碗的数量较多,纹饰方面都是花卉和图案画。没有动物,也没有人物和山水,所有画面都没有题句和印章。器物外底,大多有“康熙御制”四字。
平台有幸征集到一件康熙御制珐琅彩胭脂红地花卉纹碗。此瓷器底有“康熙御制”双行四字红料楷书款,外罩双方框,字体工隽挺拔;款的左右两边有英文标签和海关官漆(火漆印),属于国外(外销瓷)回流。碗口微外撇,碗壁内收,圈足边沿切修规整。胎质洁白似玉,缜密细腻,釉料纯净光亮,胎釉紧密相合。所施料彩明艳,造型端庄。碗外以红彩为地,以黄、蓝、绿、粉等色绘缠枝牡丹花纹,或含苞,或绽放,婀娜多姿,花叶舒蜷展缩,意雅趣真。整体绘画简明干练直述主题,线条表现优美,尤其是四朵以竞相开放的姿态来呈现的花朵,将牡丹的国色天香、雍容华贵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自自唐代以来,牡丹颇受世人喜爱,被视为繁荣昌盛、美好幸福的象征,被称为“富贵之花”,寓意吉祥。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欣赏价值!
民间有“一件珐琅彩,十件官瓷器”之说。官窑制胎、宫廷画师作画,让珐琅彩瓷具有高度艺术价值,是所有瓷器中出身最为高贵的。一方面,它是在清廷直接控制下,选用最好的原料,集中最优秀的工匠和画师,选择最好的样品来进行生产,整个制作过程极其严谨,并经过皇帝的严格把关,是不计成本的艺术创造。可以说融合了中国陶瓷的各种优点,从拉坯、成型、画工、用料、施釉、色彩,到烧制技术,几乎都是最精湛的,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品;另一方面,它只限于宫廷、王府玩赏的御用秘器,数量极少。到了乾隆末期,随着国力和整个官窑瓷器生产质量迅速下降,珐琅彩也随即凋落。传世珐琅彩瓷大多为清宫秘藏,至民国初年紫禁城开放后,外界才得以窥探珐琅彩真面目,旋即成为藏家鉴赏追逐的目标。
康熙珐琅彩瓷将科技与艺术结合,将绘画与瓷器结合,让中西文化在古老的中国瓷器上闪光。它不仅在珐琅颜料以及瓷胎绘画上有创新,还是清代彩瓷巅峰的伊始,在中国彩瓷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