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清铜币,学名清代机制铜圆,铸造始于1900年,止于1911年,是清朝末期最主要的辅币,被誉为中国近代制币中的十大名誉品之一,随着时间的久远,呈现出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考据价值,是众多钱币收藏爱好者及研究专家的所爱之品,展现出了具佳的市场价值。
“大清铜币”当十铜圆共有十九个省局铸造。除中央户部铸造者外,地方各省所铸铜圆,皆在其正面中央镌刻阴文或阳文省名简称。计有:中央户部、直、吉、奉、汴、鄂、湘、川、云、滇、川滇、赣、闽、粤、浙、苏、皖、东、宁共19中。清代当十铜圆铸造之初,清政府并没有对铜圆的纹饰图案,作严格的规定。因此,各省局所铸铜圆儘管其币背皆採用龙型图案,但龙型各异,种类繁多。
钱币正面珠圈内铸有“大清铜币”四字,中间为“直”字指的是河北省;珠圈外上缘铸满文及干支纪年“丙午”,左右分列“户部”二字,下环“当制钱二十文”,字体挺拔俊美,极具书法艺术价值。
钱币背面珠圈内为蟠龙图案,腾云驾雾,威风凛凛;珠圈外有“光绪年造”及“TAI-CHING TI-KUO COPPER COIN”汉译为大清帝国铜币字样。中华上下数千年,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,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。龙成了中国的象征、中华民族的象征、中国文化的象征!
大清铜币在铸造之初便结合了当时国外先进的造币技术,钱币上所铸的龙形图案是所有银元铜元中雕工最美的,是近代机制币中的十大名誉品之一,知名度极大。铜币表面没有凹凸不曲的现象,平坦光滑,铜币外表的包浆厚实,内刻的纹饰也是清晰连贯,非常具有观赏性,又因为大清铜币本身的存世量极为稀少,所以极具收藏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