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代宣德年间,暹罗国(现在的泰国)国王剌迦满蔼进呈一批优质的风磨铜给宣德皇帝,宣德皇帝决定用来铸制香炉,派工部官员监造。随后,参照商周青铜礼器与宋代名窑瓷器中的精品样式,铸制出鼎、簋、鬲、甗、钵等多种款式的供炉。这些宣德炉不是单纯的仿古器皿,是参考、借鉴古器物古朴典雅的特色,加入新的时代风格与创意元素制成,显现出宣德炉艺术的精致、新颖与美观。
宣德炉以风磨铜为主要原料,配以金、银、锡、铅等多种材料精工炼制而成。普通的铜器经过四次提炼已属优质,而宣德炉至少经过六次提炼,最精者反复提炼达十二次,实属空前。宣德炉器表装饰工艺有鎏金、渗金等多种。宣德炉的器表颜色丰富多彩,其中较多的是褐色、栗壳色和棠梨色。其装饰率先使用涂料着色、洒金和色斑等工艺,故色调多姿多彩。由于它既有绚丽多彩的色泽美,又富于古朴典雅的形式美,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。
平台有幸征集到一件宣德炉。此炉形拙秀其中,端庄大器,通身素体无修饰。炉型为簋式,口沿外侈,颈部内收,腹部垂鼓,腹身两侧置双柱戟耳,双耳对称,两头如珠,耳孔圆润,耳柱顶天立地。线条灵动,似大将左右执戟。圈足略高,底书“大明宣德年制”楷书款,字正底平,规矩大方,当为铸后修刻,打磨置款识也。承炉其上,琴瑟和谐,天水一色,沉雄大器,有厚重千斤之气势。戟为兵器,炉为文人所用,文武结合,寓意文可治国,武能安邦。此炉整体霸气,入手之感,重堪比金,虽炉身小一些,却得其形而涵之韵,炉座同炉皮色,诚天物也。当为明宣德年厅堂之官器也。
宣德炉原是为郊坛、太庙所铸之供炉,用来祭祀神祇、祖先,亦有颁赐寺观使用。 崇祯年间(1628-1644)因社会动荡,内库空虚,崇祯皇帝下令将库藏历代铜器发交宝源局熔毁改铸钱币,宣德炉亦在劫难逃。所以,传世的宣德炉极为稀少。同时香炉的质量,是工匠们挑选了黄金、白银等数十种贵金属,用红铜精心铸造了十多次。成品铜香炉晶莹剔透,温热无比。真是明代手工艺中的瑰宝。宣德炉的成功铸造,开创了后来铜炉的先河。宣德香炉在历史上成为了铜香炉的通称。